中报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不良骤增成为普遍趋势。其中,招商银行、安银行迹象尤为明显。这其中都有哪些原因?为降低风险,这些银行又推出哪些应对措施?

随着房地产监管的持续强化和宏观政策调控,部分过去高杠杆经营的房企遇到显著困难,授信银行也难免受此影响。

从已披露的银行中报数据来看,受个别大户新增不良等影响,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呈现全线上升态势。

其中,招商银行、安银行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3.3亿元、16.6亿元,相当于年初规模的3.6倍、2.9倍。

骤增的不良

截至目前,已有9家A股及H股上市银行披露完整中报。除长沙银行、常熟银行、苏农银行外,其余6家银行均对房地产贷款规模及不良情况予以披露。

整体来看,房地产贷款不良骤增成为普遍趋势。其中,招商银行、安银行迹象尤为明显。

其中,招行6月末房地产业贷款余额超过4000亿元,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增至43.3亿元,行业不良率也由年初的0.3%升至1.07%。而在这之前,招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连续两年显著“双降”。

安银行也是如此。该行6月末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达16.6亿元,相当于年初的2.9倍,行业不良率则升至0.57%。同样地,安银行房地产业贷款此前两年不良亦显著“双降”。

城商行群体中,在港上市的锦州银行6月末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微增至300亿元,行业不良率却由年初的5.45%升至7.7%,位列上市银行“领先”梯队。

此外,上海银行年大做房地产业贷款,该行业对公贷款余额由2016年末的500亿元增至1500亿元以上,占比一度接全行贷款总额的16%。

但与此同时,该行业不良也迅速冒头: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上海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0.5亿元、3.6亿元、37.5亿元。截至6月末,该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47.2亿元,较年初增长1/4,行业不良率升至2.73%,显著高于全行不良贷款率。

反观较早上市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前者上半年房地产业贷款余额有所压降,行业不良率则微升至1.48%;后者6月末房地产业贷款更是零不良。截至6月末,两家城商行投向房地产的对公贷款余额均在360亿元左右,在全行贷款总额中占比不到5%。

大户“拖累”

对房地产业贷款的风险暴露,招行其实早有预判。

该行在去年年报中表示,受“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监管新政影响,预计2021年部分杠杆率高、有息负债沉重、三四线城市项目占比高的房企融资能力和回款情况可能变差,资金压力可能增大。

“从我行上半年房地产业贷款表现来看,主要还是有个别过去杠杆率比较高、过度扩张的房企在现金流上遇到了比较大的压力,重点涉及华夏幸福、四川蓝光两个客户。”在8月18日举行的中期业绩交流会上,招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透露。

该负责人还表示,对于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激增,其中既有招行基于授信房企现金流压力所做的主动判断,也有基于房企可能出现风险的一些前瞻判断后所做的主动暴露动作。

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也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增加,主要就是因为一个户出了12亿元不良,如果不是这个户,我们这个行业的不良率就只有0.2%。”

上海银行则将上半年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波动的原因归结为“个别项目租售进度未达预期、还款能力有所下降等因素影响”,将“持续关注房企资金链风险”。

把好准入关

与加大存量不良的清收处置力度相比,把好准入关、稳妥开展房地产业授信业务甚至更为重要。

招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在业绩会上表示,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保持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上海银行也表示,将以“区位、业态、客户、成本、回报”五要素确定准入标准,重点支持一、二线核心城市刚及改善住房开发和购房需求,严控经营物业项目、房地产并购贷款。

郭世邦则透露,安银行今年在房地产业贷款的区域选择方面做出重大调整,“过去我们可能比较倾向于做一二线城市,但今年有些二线城市也不太行,所以我们把‘一二线城市’的标准改为‘一类城市’、‘二类城市’。”

此外,各行表态中普遍还提到,将按照监管要求,严格控制好房地产贷款的规模和占比,落实监管房地产集中度等管理要求。

根据监管要求,招行、安银行、上海银行3家中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分别为27.5%、20%;南京银行、宁波银行、锦州银行的两项占比上限分别为17.5%、22.5%。

从实际情况看,截至6月末,前述6家银行中,只有招行两项占比超标,分别为32.2%、24.7%,但较年初已有所下降;安银行两项占比分别为9%、19.1%。

“我们的两个指标跟监管要求差的很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有机会,并不是说我们马上就能投放很多房地产贷款,还是要按照监管要求来。”郭世邦表示。 (安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