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一处处大遗址从“文物保护单位”变为“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大遗址“活”起来更“火”起来?近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开栏语
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近年,我市作为遗产资源大市,立足国家战略、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洛阳模式,推动遗产绽放新时代光彩。今起,本网开设《让遗产“活”起来 绽放新时代光彩》栏目,展现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市在遗产保护和活化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成就。
作为国家大遗址保护的重要片区,我市拥有隋唐洛阳城等7处大遗址。近年,一处处大遗址从“文物保护单位”变为“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进入新时代,如何让大遗址“活”起来更“火”起来?近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美轮美奂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鲁博 摄 (资料图片)变“被动”为“主动” 大遗址逐渐“美”起来
前段时间全员核酸检测,市民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广场上排队做核酸检测的场景意外走红,“洛阳人去做核酸检测就像去上朝一样”的外地网友点评,让不少本地人心里美美的。
3年前,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很快就进入洛阳的文化地标“顶流圈”。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选择在此实景演出,正是其强大文化吸引力的体现。
曾参与应天门遗址考古发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高级技师张如意,见证了“应天门”在新时代的蝶变。
“当时,应天门遗址的夯土台基就暴露在地表,除了简单的围墙,几乎没有其他保护设施。”张如意回忆,20世纪90年代,应天门遗址东阙台基上长有灌木杂草,遗址西阙台基旁建有一些石棉瓦房。
转变发生在2005年前后,当时,我市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从“被动”向“主动”转变。此后,在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实施环境整治和本体保护、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举措的推动下,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等多处大遗址实现从“保”起来到“美”起来的转变,如今不少已经变成具有文化气息的美丽公园,成为洛阳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