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罐体密集排列,机械作业热火朝天,一辆辆造型美观的液罐车排列整齐,即将发往客户那里……近日,在位于洛龙区的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中集凌宇),繁忙有序的生产场景让这家经历了60多年岁月洗礼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刘本善●人物:刘本善
●年龄:89岁
(相关资料图)
●身份:中集凌宇退休职工
大型罐体密集排列,机械作业热火朝天,一辆辆造型美观的液罐车排列整齐,即将发往客户那里……近日,在位于洛龙区的洛阳中集凌宇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中集凌宇),繁忙有序的生产场景让这家经历了60多年岁月洗礼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翻开厚重的历史,时光回到1960年的春天,跟随着新中国建设的铿锵脚步,空军后勤部机械修配厂(中集凌宇前身)在洛阳建立。27岁进厂,如今已近鲐背之年的刘本善,对于企业发展的一些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扎根洛阳,成为第一批建厂工人
刘本善的老家在河南鹤壁。1956年,刘本善应征入伍,来到空军驻洛某部服役。那时,很多战士文化程度不高,上过初中的刘本善在大家的推荐下,当起了文化教员,主要负责宣传工作。
工作之余,刘本善还给战士们补习基础文化知识,教大家识字、写信。“我一个挨一个听战友自述家境,帮他们写成家信,然后让他们熟读家信,再自己去写,一段时间下来,他们就写得有模有样了。”刘本善说,看到许多战友经过他的悉心辅导,文化水平有了提高,他很自豪。
部队的时光过得很快,1960年3月,刘本善和130多名战友即将退伍返乡。3月15日一大早,刘本善和战友们在收拾行李时,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暂时留队待命。
“吃过早饭,领导召集大家开会,宣布空军后勤部要在洛阳建一个新厂,我们就是新厂的第一批工人。”刘本善回忆说,想到能继续为部队作贡献,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便毫不犹豫选择在洛阳扎根。
刘本善说,很快,中国空军后勤部在中州路和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原国民党遗留下的旧机场组建工厂,名为空军后勤部机械修配厂,主要承担空军后勤保障部门的工程设备修理等工作。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