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
28日,全市乡村振兴环都市区观摩组最后一站来到偃师区,走进邙岭镇兰庄黄杨基地、顾县镇李湾村党群服务中心、岳滩镇岳滩村实地观摩。
去年以来,偃师区认真落实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躬身入局,实干为先,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2022年全区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38万元,所有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51元,居全市第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偃师上下以思想观念更新促进工作思路更新,形成了“扭转把关思维,树牢有解思维”的广泛共识。在全市率先推行村干部薪酬改革,2022年度全区村(社区)干部工资报酬普遍增加13%。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逐渐拆除、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柜台逐渐撤掉、村级“三自”组织普遍成立后,实现了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服务。
产业是振兴的根基。偃师重点抓好“3+1”农业特色产业,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小麦良种方面,打造7万亩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外销种子2000多万公斤,既提高了群众收入,又捍卫了国家种子和粮食安全。在葡萄产业方面,目前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值3.5亿,带动农户5000余户。在黄杨产业方面,种植黄杨面积6万亩,年产值4.3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加快由出售普通黄杨苗木向大力发展造型黄杨、盆景黄杨、黄杨木雕转型。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随着二里头名气的传播,以及偃师的区位优势,当地对农文旅融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比如,利用首阳山街道鹿峰村搬迁后老村废弃的300多户农宅,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和江苏宿联集团合作,打造了微度假综合体,提高了市场化运营水平,实现了群众、村集体、经营方三方共赢。
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事关群众生活品质。偃师坚持规划先行,编制接地气的供排水一体化规划设计,着力破解资金难题,全区103个村已完成建设任务,占比49%,剩余89个村将于年底前完成。同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建立供排水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物联网源头”到“农户水龙头”全过程在线监控和云端管理。
党心民心同频共振,才能凝聚发展合力。偃师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一老一小一青壮”最喜欢去的地方。目前,偃师腾退整合村级办公用房641间1.6万平方米,整合后用于服务群众的功能区面积占比达90%以上,年底前将实现“7+N”服务功能全覆盖。(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