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是《核舟记》中对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微雕技艺的描写,你以为这样出神入化的雕刻技艺仅存在于书本中?其实不然,在徐州丰县就有这样一位奇巧人,将现代版“核舟”完美复刻了出来。
(资料图)
一截指头大小的橄榄核被雕刻成乌篷船形状,船上六七个人身着长袍,有的在凭栏赏景,有的在把酒言欢,还有的在围炉煮茶……每个人物面庞精致、神色各异,简直活灵活现。最妙的是,船上的窗户不仅雕刻了镂空花纹,而且还是活动的,可以开合自如。这件高难度作品的创作者是来自徐州丰县的90后小伙张晨旭。他自幼跟随长辈学习雕刻,从上大学起更是迷上了微雕,将山水风景、花鱼鸟兽、亭台楼阁都刻进橄榄核上的“微缩”世界里。大学毕业后他放弃高薪工作,将雕刻技艺带进家乡,面向周边群众传授微雕技艺,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解决了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帮助周边群众提升个人收入。
书画天赋极高,从小耳濡目染迷上雕刻
张晨旭家住丰县孙楼街道,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从事生产楼梯扶手相关产业,张晨旭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木雕技术并对雕刻产生浓厚的兴趣。张晨旭的父亲张立坤告诉记者,张晨旭从小就在美术、书法上展现了极高天赋,五年级时,张晨旭一次就考过了书法十级考试,连当时教他书法的老师都夸赞他是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一次考过的学生。
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张晨旭就开始帮家里雕刻楼梯扶手、镂花木窗等大件木雕,上了大学后,由于雕刻用的工具都太大,不方便携带,张晨旭便开始研究起了在橄榄核上做微雕。那时候他凭借多年的雕刻经验,仅靠自学就完成了一件件微雕作品,靠着出售这些作品,他自大一起就没往家里要过一分钱。
“隐居”山林寻找灵感,他在方寸之间刻画天地
毕业后张晨旭没有从事大学学习的服装设计行业,而是选择继续深造微雕技艺。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他花三年时间一个人走遍了全国每一个省份。为了在大自然中找寻灵感,他一头钻进云南丽水的深山中,那里远离城市喧嚣,没有手机信号,甚至每天食用的蔬菜都需要亲自种植。张晨旭每天与野生动物为伴,观察山林里的风起云涌、植物生长变化,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年。
在山上的时间张晨旭除了吃饭睡觉和日常劳作外,其余都花在了雕刻上。在雕刻时,张晨旭一般都会在显微镜下作业,整个过程创作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屏气凝神,对专注力、意志力和耐心都是极大考验。即便如此,有时候一不小心也会使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比如这个‘核舟’上的窗户,想要做到开合自如,就得在窗户上下留两根不足一毫米的细杆,再用镊子插进之前留的孔里,但因为杆子很细,安装的时候很容易弄断,这样就得重新再刻一扇尺寸一模一样的窗户。”为了完成“核舟记”这个作品,光窗户张晨旭就做了9个。还有一件兰花作品,为了体现兰花轻盈的身姿,在叶片的最末处要进行打薄处理,手稍微重一点叶片就会断开,整件作品就得从头开始。在失败了20多次后张晨旭才终于将作品完成。
“细节狂魔”,用绣花针自制200多把刀具
微雕是在极小的材料上行细致地雕刻,对工具的要求也十分精细,由于市面上买不到,张晨旭的大部分工具都是自己亲手制作。一开始,他把绣花针针头一毫米处磨钝后再打磨成各种形状的刻刀,但由于刀具磨损较快,加上不同作品所需要的刀具形状各不相同,后来他就直接采买钢材自己打磨刀具。到现在,张晨旭的工作室里已经摆放了二百把自制刀具。
在微雕上张晨旭始终坚持精益求精,即便是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他也要追求极致的细腻。为了达到远近高低错落的效果,他经常需要在一毫米的厚度上刻画出四五层不同图案。就连小鸟身上的羽毛,即使肉眼看不到,他也要经过上千次的刻画,只为了追求显微镜下出毛茸茸的效果。
长时间熬夜伏案工作使这个年轻的小伙子落下了一身毛病,去年他做手术在腰椎上钉了一块钢板,到现在连弯腰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很难完成,但张晨旭表示,即使过程再困难,但每当他完成一件作品之后都觉得成就感满满。
放弃高薪工作,他把微雕技艺带进家乡
随着技术的精进,张晨旭在圈内渐渐小有名气,他的作品平均售价在一万以上,即便如此也是供不应求。不少国内外的收藏爱好者排队购买,目前,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一年以后。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晨旭的作品被一个外地厂商买走后进行放大批量化生产,光是那一件作品的产值就高达2000万。张立坤得知此事后内心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儿子有这么大能量,为什么不能回来建设家乡?当时还有另外一个厂家开出年薪60万的工资聘请张晨旭做设计工作,听完父亲的想法后,他毅然决然拒绝,回到丰县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我们丰县的楼梯扶手产业虽然做得大,但做得精的人很少,这导致我们的价格一直卖不上去,我希望他能用自己的雕刻技术让我们家乡的产业更上一层楼。”张立坤告诉记者。
(来源 扬子晚报)
统筹:梁冰 编辑:彭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