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瀍河区一小区内,75岁的闫战途小心翼翼打开一个箱子,箱子内整齐摆放着一顶棉帽、一件棉大衣、一双棉手套和一双翻毛靴,4件东西都很新,却已保存了30多年。

退休后的闫战途,经常看书学习

日前,在瀍河区一小区内,75岁的闫战途小心翼翼打开一个箱子,箱子内整齐摆放着一顶棉帽、一件棉大衣、一双棉手套和一双翻毛靴,4件东西都很新,却已保存了30多年。

闫战途说,一看到它们,他就想到了董存瑞精神,想到了英雄的部队,想到了那段难忘的当兵岁月。

4天4夜,奔赴董存瑞生前部队

1965年12月20日,18岁的闫战途登上军列,和2000多名洛阳籍新兵一起,开始了军旅生涯。

闫战途介绍,当时运送新兵的是“闷罐车”,也就是一个长方体铁车厢,没有座椅,地板用木板铺成。新中国成立后,军队调整部署、集结兵力、运输物资、抢险救灾等多用“闷罐车”。因为车厢只有几个很小的通风窗口,所以人们称其为“闷罐车”。

列车启动后,新兵们或席地而坐,或靠着车厢,天南海北地聊着、笑着,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门,心情都比较激动,聊困了倒头就睡。

夜间,窗外掠过一座座山影,车轮的哐当哐当声和新兵们的鼾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小夜曲,让闫战途对军营生活充满期待。

4天4夜后,“闷罐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车厢大铁门咣的一声打开了,一股寒气涌了进来。

在洛阳时,闫战途就听父母说东北天气寒冷,尽管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东北的寒风还是给了包括他在内的新兵们一个下马威。下车集合转运时,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拉着他们的脸,不一会儿露在外面的皮肤就被冻得通红,之后火燎般疼。

然而,当大家得知即将进入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队时,那种滴水成冰的寒冷,立马就被激动和兴奋驱散。

传承精神,冰天雪地砺精兵

进入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队后,闫战途对董存瑞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兵入伍,听的第一个故事是董存瑞的故事,看的第一部电影是《董存瑞》,部队还请董存瑞的父亲、妹妹及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作报告,让新兵们认识到英雄勇往直前、舍身为国的伟大精神。

“郅顺义作的报告,震撼心灵。当时,他掩护董存瑞炸碉堡,目睹了董存瑞牺牲的那一刻。”闫战途说,“我们被董存瑞的精神滋养着,慢慢地,心里萌生一个念头——我是董存瑞的传人。”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气温常是零下三四十摄氏度,部队发的棉帽、棉大衣、棉手套、翻毛靴,时刻给战士们温暖,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四皮”。

大雪纷飞的日子,是新兵们训练、磨砺血性胆气的好时候。即便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闫战途的脑海中依然有这样的画面:朔风凛冽,飞雪漫天,冰天雪地之间,一队队身着军装的战士在进行体能训练,汗水浸透衣衫,在冷空气的作用下,迅速凝结成冰霜,远远望去,战士们俨然穿着“冰铠甲”,犹如神兵天降。

相对于体能训练,野外露营才是“硬仗”。战士们在冰雪冻土地上,用炸药炸,用镐头刨,挖出一个一米多深、可容纳数十人的方形大坑,在坑底铺上秫秆杂草,再铺上褥子,睡觉时盖上被子、棉大衣,互相紧靠度过一夜。

“每次露营,我们也会觉得冷、觉得苦、觉得累,但是一想到自己是董存瑞的传人,身上似乎生出无穷的力量。”闫战途说,“几次训练后,我们完成了从新兵到战士的蜕变。”

[1] [2] 下一页 尾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