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各式文物保护监测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被文物保护人员“捕捉”。
近年,随着各式文物保护监测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被文物保护人员“捕捉”。近日,记者走进龙门石窟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体验科技赋能下的文物保护,是如何让文物被“感知”、会“说话”的。
龙门石窟奉先寺内的高清相机实时监测,为文物“体检”
如果您去过龙门石窟,就会发现在一些碑刻和佛像下方,有着各式各样的设备在此“站岗”。光照、温度、湿度……甚至是细微的震动,都会被这些设备实时监控,记录在档。
在奉先寺西壁南侧的监测点,设备不但可以对卢舍那大佛头像及周边区域,进行红外温度成像、提取渗漏水区域图像等,还能计算出渗漏水区域面积;此外,通过红外温度成像技术,可以实时对卢舍那大佛头部区域进行监测。
这些图像每分钟都会更新一次,测量数据则被存储起来,为以后分析统计提供依据。在对文物本体进行监测时,风化、渗漏水、岩石稳定性、岩石震动等方面也都被纳入监测范围。另外,在龙门西山万佛洞南边的顶部平台上,还安装了不少监测西山环境的设备,可以对西山的综合气象、降水、噪声、土壤水分等进行监测。
这些设备的背后是龙门石窟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其位于龙门西山的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会在这里汇总。
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中心主任马朝龙介绍,自该系统运行8年以来,源源不断的数据信息为龙门石窟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