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敲开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和润佳园安置小区甄秋玲的新家,阳光透过窗台洒满客厅,全新的装修,全新的家具,全新的环境,眼前的一切,都让甄秋玲心里“暖暖的”。
冬日清晨,敲开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和润佳园安置小区甄秋玲的新家,阳光透过窗台洒满客厅,全新的装修,全新的家具,全新的环境,眼前的一切,都让甄秋玲心里“暖暖的”。
(资料图片)
“三室两厅,电梯入户,和窑洞比起来,新房子无可挑剔,处处都合心意。”坐在松软的沙发上,甄秋玲言语间满是喜悦,“过去一年多,做梦都想住进这样的新房子。”
可是,当回忆起2021年“7·20”暴雨场景,甄秋玲不禁泪目。山化镇毗邻巩义,背靠邙岭。长久以来,乡亲们在沟壑纵横的黄土梁峁上打窑建房,世代生活。谁也没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倾泻而下,把村子变成了“一片泽国”。
“当时,由于预警及时,人都提前转移了,房子却没保住。”甄秋玲说,如注的暴雨下了一天一夜,后山窑洞坍塌,院里涌满淤泥,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不只是甄秋玲家,山化镇由于降雨强度大、居民窑洞多,受灾最为严重。全镇2947户群众住房不同程度受损。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欲哭无泪时,灾后重建工作旋即展开。
“哪些能够修缮?哪些必须重建?哪些位于安全区域,可以原址重建?哪些属于地质灾害点,必须易地安置……每一户受灾群众的安居梦背后,都有一套严密而细致的工作标准。”洛阳市灾后重建办相关人员介绍。
这其中,一家一户的修缮和原址重建的,工程量相对较小,也更易建设。最为棘手的是集中安置区建设,选址、规划、设计、施工每一步都要科学规范。而背靠土崖的甄秋玲家,就是寺沟村56户集中安置群众之一。
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市、县两级灾后重建部门共同努力下,寺沟村安置小区从工程立项、规划选址到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许可审批,仅仅用了2个月时间,于当年10月顺利开工建设。
不仅如此,按照“安置+开发”的重建模式,寺沟安置小区在满足56户集中安置的基础上,共建设3栋84套房子,为居住在坡岭、沟边等区域的未受灾群众提供了改善居住条件的空间。
“房子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工程建设既要快更要好,老百姓才能满意。”山化镇党委书记张艳利说。当地成立了由镇政府、村委会、受灾群众代表等组成的监督组织,直接参与重建房屋质量监督,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在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装了电梯,配套建设了水、电、气、进出道路及停车位,极大方便群众出行和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寺沟安置小区建成顺利交付。在灾后重建每人补贴1.6万元的基础上,自己再拿一点,甄秋玲咬咬牙选了一个125平方米的大户型,亮亮堂堂。
盖房子不是目的,让受灾群众住得好、生活美才是目标。为了方便群众装修,镇村统一与装修公司谈判,按照成本最低、丰俭由己的原则,帮助群众尽快入住。“按咱家装修的标准,能比市场价省2万元。”入冬前,甄秋玲乔迁了新居,干劲也越来越足。
甄秋玲的幸福生活,是全市灾后重建安置小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洛阳市灾后重建办相关人员表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已全部完成,9个集中安置小区建成交付,423户集中安置群众顺利入住。此外,全市还累计修缮加固房屋5368户,原址安置1676户,让受灾群众在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
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如今,受灾山乡的安置小区环境整洁亮堂,生活服务便捷,产业就业配套,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也让这个冬天倍感温暖。(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文/图 通讯员 耿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