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每一铲,每一个探方,每一次调研和勘探,都是向探寻‘最早的中国’迈进一步。”近日揭晓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围,它的背后还有一个立法保护的故事。

“每一铲,每一个探方,每一次调研和勘探,都是向探寻‘最早的中国’迈进一步。”近日揭晓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围,它的背后还有一个立法保护的故事。

“如何让过去拥有未来”“如何通过法律保护延长历史轴线”……2022年7月27日,《洛阳市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报请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通过立法保护“最早的中国”,让二里头遗址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为明确二里头遗址的管理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条例》明确偃师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二里头遗址保护工作,二里头遗址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做好二里头遗址保护工作,并规定以上主体应当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

《条例》提出将遗址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通过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二里头遗址保护资金,并接受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监督;规定二里头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明确了七类禁止行为,包括禁止刻划、涂污、损坏文物,损毁或者擅自移动保护标志和界桩等。自去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条例》默默守护着二里头遗址,静候考古人员用手铲叩问文明之源。

“如何让坐等法规草案‘上门’,变为主动‘走出去’?”“如何真正让原汁原味、田间地头的建议,被写入地方法规”……近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偃师区调研,详细了解偃师区文物局基层立法联系点成立以来的工作开展情况。

“在遗址保护范围内已经存在的影响文物安全或与遗址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逐步治理或依法拆迁。”偃师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宇杰回顾起《条例》征求意见情况时说,这条刚性约束,就是在偃师区文物局立法联系点座谈会召开时被写入《条例》的。

“加强二里头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业内人士表示,《条例》鼓励开展与二里头遗址相关的文化交流、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活动,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发展遗址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立法保护‘最早的中国’,只有‘接地气’的法规,实践中才能行得通、真管用。”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指出,促进立法联系点更好地“接地气”“通天线”,就必须更紧密地聚焦于群众关心的热点,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中心,落脚于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汇聚民意、集中民智,打通人大立法通往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郭旭光 通讯员 张艳艳 李劲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