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各大医院的部分科室就会迎来青少年儿童就诊“小高潮”。7月28日上午,记者探访了解到,进入暑假后口腔科、眼科成为热门就医科室,“学生客”就诊量比平时多了一倍,不少家长利用暑假时间解决孩子们健康问题。专家提醒,视力、牙齿问题需时时关注,科学就诊。

现象:眼科牙科就诊大厅“满员”


【资料图】

7月28日上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大厅迎来了就诊高峰,候诊大厅里就接近“满员“。

据眼科副主任余杰为介绍,每年暑假,看眼部疾病的大中小学生最为集中,其中以近视、远视、斜视、弱视居多。此外,暑假以来,眼科矫正手术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每年暑假接诊的前来矫正视力、配眼镜的学生患者比平时多了一倍。很多家长为了不耽误孩子平日的课业,就利用暑假带他们来医院看眼睛,进行散瞳、验光、配镜等一系列眼科检查与治疗。”余杰为介绍,根据往年经验,临近8月中旬,随着开学时间临近,眼科就诊的学生患者还会明显增多。

除了眼科门诊,牙齿矫正也迎来了暑期的就诊高峰。当天上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口腔科记者看到,候诊区里坐满了前来矫正牙齿的年轻患者。“由于制订矫正方案、拍片、制模、拔牙、上牙套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每年利用暑期来做牙齿矫正的青少年很多。”口腔科主任王俊告诉记者,7月初以来,科室的学生患者门诊人次比平时增加了很多,大多是咨询牙齿矫正、补龋齿的。

家长:暑假时间解决健康问题

在候诊队伍中,一个孩子两个大人是最常见的搭配。小夏的妈妈告诉记者,刚刚小学毕业的小夏两年前戴上了近视眼镜,现在已经有350度。“平时不让他玩手机、打游戏,但是看书总会不自觉歪着头,怪自己太过于疏忽,让孩子视力一下下降了不少。”小夏妈妈表示,她考虑为孩子配一副眼镜。

小陈今年高考一结束就来医院进行术前预约。“整个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视力比之前差了很多。”小陈说,身边很多同学都是戴眼镜,高考结束后不少人和他想法相似,打算在去读大学之前通过激光手术摘掉眼镜,一方面,可以舒舒服服去大学享受新生活;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扫除障碍。

“她自己提出来,要做个牙齿矫正。”市民王女士带着女儿正在医院排队,王女士表示高考完,女儿觉得自己的门牙有些像“兔牙”,所以有了牙齿矫正的打算。“我们挺支持孩子的,爱美之心嘛。牙齿矫正好了,笑起来也更好看了。”王女士说道。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暑期孩子们比较空闲,所以家长们都选择这个时间带孩子来进行视力和牙齿检查和矫正,解决孩子的健康问题。

专家:视力、牙齿问题需时时关注

“青少年近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发病率高,还有一个是低龄化。少年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增多、户外活动减少,用眼负担加重,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余杰为表示,家长应定期带孩子检查视力,及时发现近视眼。一般孩子3至4岁开始检查视力,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如发现孩子行动不灵活,就应及时就医。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的眼睛发育有好处。“最主要还是要控制他们近距离用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多参加户外活动,还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余杰为提醒。

“每逢暑假和寒假都是高峰期,家长为了不想影响小孩学习,经常要求医生当天就给小孩戴牙套,但是从第一次到正畸科再到戴上牙套,可能有1个月左右的间歇期。”王俊告诉记者,牙齿正畸治疗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第一次就诊需先做一系列检查,方案的制订,洽谈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前的准备工作。“面诊、方案制定、谈方案、有的需要拔牙,这些就需要30天左右。若是需要做活动矫治器或者隐形矫治器的患者,还需要加上等待矫治器生产并寄过来的时间,均需要10天左右。”王俊建议家长为孩子的口腔健康要早作打算,听取专业医生的意见。

“牙齿矫正并不是越早越好,一般在12岁至14岁左右,牙齿换好了就可以开始。”王俊说,颌面部或者颌骨的一些畸形,一些明显存在发育上的问题,比如常见的地包天(前牙反颌),天包地(小下颌),龅牙等是需要比较早矫正的,利用患者自身的生长发育潜力,有助于患者的治疗。王俊建议7-8岁左右家长就要及时关注牙齿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提醒:暑期莫忘爱眼护牙

暑假期间,孩子们要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和牙齿呢?

“暑期很多孩子热衷于打游戏,也不注意用眼卫生,可能导致近视加深,刚放假时配的眼镜到了开学时可能又要增加几十度。”余杰为建议,暑期孩子们玩手机、看电视,每隔40分钟就应该至少休息10分钟,使眼部睫状肌得到放松。另外,家长应该给孩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锌的食物,此外,增加户外运动也是保护眼睛的有效方法之一。

而针对牙齿健康,王俊则建议家长,除了平常适当地给孩子食用粗纤维的蔬果、五谷杂粮,增加孩子口腔的运动量以外,还要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一定要认真用 心地去刷,大约每次刷的时间至少要确保三分种,三到五分钟最好了,刷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刷头小一点的容易清洁的,刷毛质地选用比较合适的,中等硬度的。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金璐 文/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