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没有帮扶干部的帮助,我现在也许还在天平村老屋里,过着吃上顿不知下顿的日子。我现在在家门口有班上,致富不再是梦!”搬迁户罗利感慨地说道。易地搬迁挪出穷窝、住上新居,这只是新生活的起点,关键是要换掉穷业和拔掉穷根。武宁县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目标,着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文章”,以“两业”为重点,确保搬迁农户能融入、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资料图】

创业一个 带动一片

为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彻底改善深山区、回水区、地质灾害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武宁县紧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2个,分别是武安锦城·梦想家园安置小区、杨洲乡霞庄村大戏台安置区,共搬迁安置3761户15040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560户2188人。2021年武安锦城获评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入选国家发改委易地搬迁典型案例。

后续帮扶最关键的是产业和就业,武宁县把“两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武安锦城安置区专门成立了就业服务中心,对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劳动力家庭就业情况实施动态清零,确保其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罗利家境贫困,2018年搬迁武安锦城。在得知罗利及妻子有豆制品加工技能后,社区积极帮助他们夫妻在工业园区从事豆制品加工和销售。如今每月有6000余元收入,年收入达7万余元,他一举偿还了债务,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武宁县出台政策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开办便民商店、快递网点、电商工作室等自主创业,发挥好“创业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在武安锦城,像罗利一样自主创业的脱贫户有26户。

产业帮扶 稳岗致富

武宁县通过园区就业一批、门口就业一批、自主创业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千方百计帮助搬迁群众稳岗就业。

为方便搬迁户找工作,武宁县政府在武安锦城安置区旁建设了大型的人才交流市场,每季度举行大型招聘活动,安排用人单位与搬迁户面对面双向选择,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引导搬迁对象172户268人通过招聘进入企业务工、从事相关服务业等获得稳定收入。通过创建扶贫车间,开发保洁、社区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为搬迁户提供各类岗位104个,其中聘用搬迁脱贫户85人,共实现武安锦城安置区545户搬迁脱贫户实现稳定就业1057人,户均达1.9人。

杨洲乡霞庄村脱贫户朱必海因妻子生了大病花光了家中的积蓄,欠下不少债务。村“两委”和驻村干部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帮助他在白石埚养殖蜜蜂40箱,年产蜂蜜200公斤,产值3万多元。

像朱必海这样通过产业帮扶受益的群众,在杨洲乡霞庄村还有好几户。在霞庄村大戏台安置区通过重点发展产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霞庄村党支部为主导,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油茶种植、竹荪种植、蜜蜂养殖、棘胸蛙养殖、羊肚菌、罗汉果等七大产业。目前,已建成50KW光伏发电站2座,种植油茶160亩、竹荪36亩,养殖蜜蜂370箱、棘胸蛙养殖40余亩,羊肚菌15亩、罗汉果200亩。带动搬迁脱贫户15户39人参与产业发展,助推搬迁户增收致富,帮助村集体增收30万元以上。

武宁县将继续围绕巩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持续抓好后续扶持工作。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问题,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基本需求,不断优化社区管理服务,建强队伍,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抓产业、促就业、稳增收。

(余锋 卢乐平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谈思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