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孔颖)暮春时节,赣鄱大地杜鹃花开漫山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云兴霞蔚,繁花似锦。杜鹃花是江西省省花,也是30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研究员张乐华甘当“护花使者”的初心所在。多年来,张乐华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杜鹃高温胁迫生理机制、DNA条形码技术等研究,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杜鹃花保育及资源发掘、利用提供了支撑;2021年,张乐华发明的“猴头杜鹃种子繁殖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23年,经张乐华及其团队近4年的努力,曾被宣布灭绝的小溪洞杜鹃被成功“复活”……2023年,张乐华被评为九江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作为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最有特色的花,杜鹃花又叫映山红、山石榴,属落叶灌木。全球大概有1000多种杜鹃花,我国有600余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杜鹃花资源大国。

为了做好杜鹃花属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工作,张乐华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以来,踏遍了中国杜鹃花主要分布区,云南、西藏、四川、广西、贵州、湖北、湖南及江西等10余个省(区)的崇山峻岭、深壑幽谷。张乐华翻越过海拔4728米终年积雪的色季拉山,穿越过数十公里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山洪暴发、道路塌方、悬崖峭壁的险境。张乐华的足迹一直围着杜鹃花转,乐在其中。

在进行野外考察时,张乐华每天需要步行数十公里,天蒙蒙亮就得出发,饿了啃面包、渴了喝山涧溪水。“天黑之前必须返回住地,否则有迷路甚至掉落悬崖的危险。”张乐华说,有时因为考察地过于偏僻,还需在深山老林中宿营。除了旅途艰险,张乐华还需要随时应对毒蛇、猛兽出没,提防山民设置的野猪夹等陷阱。在西藏林芝地区考察时,张乐华曾穿越全球著名的墨脱县蚂蟥山,全身爬满数十只蚂蟥,至今回想仍然令他心有余悸。

虽然经历过太多的艰险,但张乐华只要看见了自己心爱的杜鹃花,愉悦的心情就溢于言表。多年来的研究也让他收获满满,如今,张乐华已经记录了数万条杜鹃花的分布信息,拍摄了海量野外照片。由张乐华主持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有2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项,中国科学院项目3项,江西省各类科技计划及人才培养项目10余项。由张乐华收集的国内外杜鹃花原生种达330余种、品种近300个,拥有国内收集杜鹃资源最多的基因库,包括大量的极危或濒危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的7种杜鹃迁地保护6种,为我国濒危杜鹃的保护作出了贡献。多年来,张乐华系统开展过杜鹃花栽培繁殖、生理生态、遗传多样性及种质创新等研究,探明了杜鹃花适应性机制及主要影响因子,筛选出观赏性高、耐热性强的杜鹃30余种;研发了配套的繁殖栽培技术,培育苗木数十万株;探明了杜鹃花种间杂交的亲合性,获得杂交子代苗100余种。今年,张乐华及其团队更利用科技成果为井冈山山脉的特有濒危植物小溪洞杜鹃建立起了一道保护屏障。

小溪洞杜鹃是1990年由四川大学胡文光教授发表的新种,模式标本采集于井冈山的小溪洞,属江西特有的一个品种。由于该物种数量稀少,难于发现,先后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及《中国被子植物濒危等级的评估》列为灭绝种,但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小溪洞杜鹃属于杜鹃花科植物,每年六七月份开花,花色纯白、素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寻找该物种,张乐华科研团队多次深入井冈山开展野外考察,2019年12月在模式标本采集地寻到首株植株后,又通过更广泛考察,最终发现多个小居群。通过引入种子和实生苗,张乐华及其团队在庐山植物园开启育苗、仿自然生境栽培等迁地保护工作。经过近4年努力,已陆续成功繁育5000余株幼苗。

张乐华介绍,庐山植物园作为我省唯一的综合性植物园,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小溪洞杜鹃。同时,庐山的气候与小溪洞杜鹃的自然分布地——井冈山的气候十分相似,自然条件良好。重新发现小溪洞杜鹃物种以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庐山植物园开展苗木繁殖与迁地保护工作,尽量保护好这个珍贵物种。目前,除野外分布之外,全球只有庐山植物园收集有小溪洞杜鹃资源。随着5000余株小溪洞杜鹃幼苗不断长大,三五年后,可在原产地或原产地附近生境相似地区开展野外回归,构建其近自然群落,逐步扩大野外种群数量。

目前,小溪洞杜鹃已被《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杜鹃花科》和编撰中的《江西树木志》收录,下一步将依据现有科学数据及申报程序,重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其濒危等级也将由灭绝降为极危。

一朵接一朵,一枝连一枝,团团簇簇的杜鹃花盛放在艳阳之下,与满山翠色交相辉映。这就是张乐华认为最美的一个画面,他也愿倾其一生为之奉献,做好杜鹃花的“护花使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