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从进校起,学生既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又是企业的一名员工;在传统校企“双导师”的基础上,给学生配备导师助理,让企业的工程师走进课堂、把学生的课堂搬进企业……10月29日上午,青岛科技大学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开班开班。学校选拔30名优秀学生,开启工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

根据协议,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共选拔30名优秀学生,培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创新:一是突出校企联合,青岛科技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赛轮、金能、森麒麟、京博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实施导师组制,在传统校企“双导师”的基础上,配备导师助理,让企业的工程师走进课堂、把学生的课堂搬进企业,促进教科产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学生双重身份,从进校起,学生既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又是企业的一名员工。1年在学校开展专业学习、2年在企业实践锻炼,毕业时培养成为企业运营的骨干和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

青岛科技大学计划每年培养30-50名适应绿色化工、新材料行业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师,探索实行“3+1+2+N”卓越工程师本硕贯通培养专项实施计划。培养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本科阶段,在校进行3年工科基础知识学习,并组织到合作企业进行见习实践;第二阶段即本硕过渡阶段,时间为1年,在大四上学期经过推荐选拔后,进行硕士阶段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在大四下学期达到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后,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第三阶段即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后,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2年左右专业实践和工程技术研发,达到毕业条件和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后,获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第四阶段即N年跟踪反馈阶段,践行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持续关注毕业生工作和发展,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所联合、教科产融合。学校将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工程硕博士培养工作方案,适时启动工程博士人才培养工作。

开班仪式后,举办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论坛,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少远主持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巴黎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杜伯泽,山东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副处长梁强,重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英民,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本科生院副院长张勇刚,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长、赛轮集团副总裁顾锴,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吕万翔先后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