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之源;土,生存之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逻辑和历史逻辑。
【资料图】
水,生命之源;土,生存之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态逻辑和历史逻辑。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黄”为名,便与其裹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大量泥沙有着极大渊源。作为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洛阳以黄河为骨干,以伊、洛、瀍、涧为脉络,构筑了密布的河网水系。由于地貌复杂、旱涝不均,河洛山乡也曾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
从坡耕地综合治理到淤地坝除险加固,从黄河廊道建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从获评全国首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到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连年全省“优秀”……迈进新时代,洛阳抢抓国家黄河战略机遇,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驰而不息加强水土保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坡地变梯田 蓄水又保土
车入嵩县,沿着凤阳河谷进山。登上田湖镇崔元村的岭尖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蔚为壮观。拖拉机隆隆驶过,开出一道道沟槽。乡亲们紧随其后,埋下丹参,也种下春天的希望。
一季之隔,两个天地。去年冬天,这里还是崎岖陡峭、靠天吃饭的坡耕地。“小雨不解干旱,大雨水土不保,土跟水走,肥随水流,辛苦一年收入几百元。”老乡刘江水最熟悉水土的秉性。
随着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短短3个月,崔元村连带卸甲沟片区7000亩坡耕地,被改造成水平梯田,生产路、排水沟、蓄水池同步配套,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豫西丹参种植基地呼之欲出。
山上“坡改梯”,沟底“坝拦泥”。在崔元村的河谷,马路沟淤地坝建成投用。村党支部书记王守庆坦言,以往,暴雨来袭,山上泥沙俱下,直排入河;以后,淤地坝一挡,蓄起的水可作灌溉,沉积的泥变成良田,一举两得。
距离崔元村30公里,大坪乡辽坡淤地坝里,麦苗青青、长势喜人。“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老人王天福的一段顺口溜引人深思。如今,淤地坝淤出的150亩土地是村里最肥沃的一块,麦子年年超千斤。
留住了水土,就保住了农业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洛阳完成农田水利设施141项,淤地坝除险加固59座,“坡改梯”8.5万亩,以此为支撑,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45亿斤以上。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