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上,远在5公里之外的三圣河河道清晰可见,借助固定在桥头的高清摄像头,监控画面实时传输到“智慧环保”平台中,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24小时全天候监控河道水面情况,让乱排、乱倒等行为无所遁形。
这是南海拥抱数字化,建立智慧治水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海以“智慧环保”建设作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创新手段,为全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推动南海区城乡环境融合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让我们一起了解下南海如何从治水向“智水”迈进。
从人治为主转向“人治+智治”
“智慧环保平台集成了水环境质量、入河排污口、涉水污染源、污水治理设施等各类数据。”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环境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平台以水环境“一张图”为统领,已构建起集现状评价、问题诊断、溯源分析、闭环管理、目标分解及绩效考核于一体的水体目标管控体系,通过多专题挂图作战及跨部门数据共享,有力支撑水环境精细管理和科学治污。
“智慧环保”平台试用以来,利用前端的传感设备,水质一旦超标,系统就会预警;工业企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排,也会接到情报;河道闸泵站等重要设施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也在远程监控之中……
这些数据的接入,离不开“治水神器”。
“这些都是通过无人机高空航拍的真实图像,包括高清视频和高清照片,再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出南海区内黑色水体、水面漂浮物、异常排污口、污染点位,实现了污染源的快速定位。”在三圣河河道旁,生态环境分局水环境管理股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无人机巡航时拍下的影像。
通过这些航拍图,可以清楚对比河道水质变化、掌握废水污染源情况。如果在巡航过程中发现排污口,可以马上记录下来,进而缩短执法人员巡查时间,空地结合,提高效率,无人机巡航让治水工作人员“如虎添翼”。
岸边明管容易排查、截污,隐蔽的水下暗管该怎么排查?这个难题在无人船面前迎刃而解。
生态环境分局水环境管理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海引入的无人船设备,可利用水质传感器、超声波雷达传感器全方位探测内河涌的水质情况和河岸入河排污口及河床暗管等情况,实现河道灵活监测,河道水质巡检,为水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如今,南海借助无人船排污口核查等智能监控服务,梳理、集成了多个水系约13000个入河排污口的数据资源,构建了入河排污口电子档案。
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作战
随着水环境“一张图”的绘成,“智慧环保”平台也为南海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全新水环境问题闭环协同管理机制。依托“智慧环保”平台,物联网及业务数据分析发现的排污口排污异常、河涌水质超标等问题,统一接入预警、研判派单、处理评估,实现全流程闭环协同处理。
“以前河道治理主要以人为主,但工作人员有限,很难覆盖到河道的方方面面,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等将发挥更大作用,以弥补人力在时空方面的不足。”生态环境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南海区正利用各类非现场智能监测(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控区内水环境。
目前,“智慧环保”平台已连接2个饮用水源标准站、3个水质污染物通量站、2个黑臭水体微型站、27个重点河涌水质监测站、近600个涉水重点监管企业自动监测(监控)点的数据,一网掌握全区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提升了水环境监测及预警能力。
“以前我们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时间跨度很长,现在依托科技手段发现问题,通过平台实现闭环处理,时间大大缩短了。”生态环境分局水环境管理股工作人员回忆,2021年7月,生态环境分局组织对大冲桥湖马湾片区沿河企业开展了一次无人机全面侦察,经图像智能分析发现了多项涉水环境问题,包括入河排污口存在工业废水、临河区固废违规堆放、支涌水体黑臭等。
工作人员通过“智慧环保”平台接收到了这些问题线索的预警信息,经过研判后,将水环境问题派单至狮山、大沥、里水镇河长办进行处理。河长办经办人员接收到派单任务后,马上根据线索实地勘察、调研走访、定位问题源,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反馈回“智慧环保”平台,对这些水环境问题进行了快速、有效地处理,加强多部门联动,达到协同作战效果。
接下来,南海生态环境分局将继续深入推进“数治”水环境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为南海区落实《佛山市南海区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方案》,实现智慧治水兴水,全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文/珠江时报记者郑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