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秦、魏、汉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12日,记者寻访汉函谷关遗址发现,这座曾几乎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千古雄关,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历史上,曾有秦、魏、汉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12日,记者寻访汉函谷关遗址发现,这座曾几乎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千古雄关,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汉函谷关遗址汉函谷关饱经战火,历经多次重修,经过千年演变,建关时最初的建筑格局已经难以得知。1923年,新安籍爱国将领张钫重修汉函谷关,现存的关楼、阙台和烽燧等遗迹,组成了今天的汉函谷关遗址。
记者看到,汉函谷关遗址呈“H”形分布,关楼横亘在通道之上,关楼东侧,有两座汉代夯土台,当地俗称“鸡鸣台”和“望气台”。在“望气台”南侧,有一个低调的“地下”展厅——顶部被土层和植被完全覆盖的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其内部展示了大面积的夯土城墙及其周边的阶梯、马道、排水设施、水口等配套设施遗迹。
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郭佳伟说,关城东墙保护遗址的发现,源于考古工作者数年前对汉函谷关遗址开展的一次系统考古勘探与发掘,这项工作,也让汉函谷关的真实面貌变得更加清晰。
原来,汉函谷关是一个纵贯南北长60余公里的规模宏大而复杂的防御体系,该体系中有设置在河间谷地内的口字形关城,即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函谷关遗址,也有分布在南北两侧山体上的长墙、烽燧,以及设置在沿线的仓窖、关塞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壁垒,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3条路径,进而控制着古都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交通联系。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