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在奉先寺举行第三场直播。
昨日下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在奉先寺举行第三场直播。龙门石窟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陈列展示中心研究人员高丹为网友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大像龛在选址上是有独到之处的。”高丹说,与常见的大佛像建于平地之上不同,卢舍那大像龛高出地面近18米,人们在攀高的过程中,卢舍那大佛的容颜会渐渐浮现。
马朝龙说,奉先寺区域主要是石灰岩,岩石致密、坚硬,同时该区域的岩体属于厚层灰岩,整体崖壁的高差较大,适合建造高大的石窟造像。
当日,“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保护工程”正在施工,这是20世纪70年代奉先寺实施抢险加固工程以来,首次实施的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预计今年6月完成。此次工程重点分为两部分:一是渗漏水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
“其实龙门石窟的保护从开凿时就有充分的考虑。”马朝龙说,1976年,当时的技术人员为奉先寺顶部山体设计了人字形排水沟,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唐代开窟时在崖顶开凿的人字形排水沟,经加固修整后这条排水沟至今依然在发挥作用。此外,卢舍那大佛头顶还有一块起到连接加固作用的“8”字形铸铁及石板雨棚、楼阁、引水设施等,这些都是在石窟开凿时留下的。此后,历代皆有对奉先寺进行保护维修的记录。“正因为有了这些保护措施,虽然历经千年,我们仍可依稀看到造像上原有色彩的痕迹。”马朝龙说。
马朝龙激动地告诉大家,在本次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重大发现。工作人员通过仪器在卢舍那大佛的额头发现了贴金残留,这是第一次在奉先寺发现贴金痕迹,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高丹说,观看小型佛像与巨型佛像所产生的震撼是不一样的。卢舍那大佛虽然高大,但面容含蓄、慈祥,表现出一种胸怀宽广、感怜众生的气质,对此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不唯为龙门数万造像中之最伟大最优秀者,抑亦唐艺术之极作也。”
在高丹引导下,记者走上卢舍那大像龛前的施工平台,近距离地观赏大佛背光。高丹说,背光内层为火焰纹,外层为十六身乐舞伎,这组背光乐伎目前能辨认的乐器有8种,包含了吹奏、弹拨和打击3类,直观地呈现了当时佛教音乐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唐代中原和西域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现存非常珍贵的古代音乐图像资料。
绿纱笼罩难掩盛世芳华。“当你来到龙门石窟,在奉先寺,你会感觉大唐就在眼前。”高丹说。
4月16日,我们将与龙门石窟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一同走进香山寺,了解武则天、白居易等历史名人眼中的“龙门秘境”,敬请关注。(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梁笑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