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记者在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后坡地里看到,大豆和玉米苗已经破土,鲜嫩的绿芽使连片的农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近日,记者在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后坡地里看到,大豆和玉米苗已经破土,鲜嫩的绿芽使连片的农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然而,几个月前,此处还是一片荒坡。

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孟明生说:“土地可是我们农村人的饭碗,咋能把饭碗撂下呀!”为了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让荒山荒地重新焕发生机,寺沟村组织开展了“两闲四荒地”利用活动。通过流转与开垦,荒沟和荒坡在平整后变身400余亩农田,种上了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等待秋季丰收。

之前的寺沟村是支柱产业“空白村”、集体经济“空壳村”。为提升集体经济收入,孟明生与村集体商议,在土地上下功夫,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大力推进“百果园”项目。经过前期土地流转、土质检测、选种育苗等环节,今年,寺沟村打造出一片近百亩的“百果园”,栽种了桃、苹果、石榴、无花果等十几个品种的果树。

现在,“百果园”内果树连片生长,成活率达80%,最高的果树苗已有一人多高。村集体还雇村民照看果园,帮助村内闲置劳动力增收。

“我家今年1亩地收了450公斤麦子,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多。家里人可开心!”村里的大学生唐怡宁说起自家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之前,她家的农田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常年没人打理,每年麦子亩产仅100多公斤。如今,村里硬化道路4000余米,水泥路直通农田边,还通过种植、灌溉提升工程,增设1300多米管道,使旱地变为水浇地,收成越来越好。

“等到果树明年挂了果,村集体就把土地承包给村民,让大家自己种,产品由村集体统一定价对外出售,获利作为集体经济营收再分红给大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上稳赚不赔的买卖。”孟明生说,下一步,该村还计划通过流转开垦其他闲置荒地,逐步发展餐饮、休闲等业态。(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李雅君 杨凤轩 实习生 周文娜 通讯员 王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