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爸,请您放心,我保证和您一样,圆满完成援非任务。”赞比亚当地时间2月24日早上,51岁的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杜红升,匆忙挂断和父亲的越洋视频,转身进入中国援建医院的影像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

杜红升在坦赞铁路纪念园参观(图由医疗队提供)

“爸,请您放心,我保证和您一样,圆满完成援非任务。”赞比亚当地时间2月24日早上,51岁的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杜红升,匆忙挂断和父亲的越洋视频,转身进入中国援建医院的影像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

杜红升是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2022年3月,他在新冠疫情肆虐之际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抵赞,开始为期一年的援非工作。

在当地医生、患者眼中,中国医生医术高超且认真负责,其中年龄偏大的杜红升更是被赞誉有加——“影像诊断报告精准”“工作效率高,一个月能独自完成当地医生两三个月的工作量”。他们甚至不解,这名头发已经灰白的中国医生为什么如此拼命工作?

只有杜红升自己深知,这一切缘于他对援非工作的特殊感情。20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也曾有段艰苦的援非经历。如今,时隔近半个世纪,他接力来到非洲支援,肩上多了一份传承和责任。

1975年春,杜红升年仅3岁,他的父亲、时年31岁的洛阳机务段职工杜纪浩接到单位通知,到非洲修建中国援建的第一条海外铁路——坦赞铁路。“国家把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咱,咱一定要好好完成。”杜纪浩说。那时,杜红升的母亲生娃不久,缺人照护,但毅然让家中的顶梁柱安心去援非。

回忆往事,已经两鬓斑白的杜纪浩语气中透着一份自豪。当年,他和数百名铁路工人背上行囊、坐着轮船,在大海上漂了近20天才抵达坦桑尼亚。援坦期间,会开车的他被安排在工队驻地,除了接送工人,还要做好采购物资等保障工作,并在第二年有幸见证坦赞铁路正式通车。

“那时候物资太缺,我们援坦要自己种粮食蔬菜、养家禽,但咱中国人去采购时,当地商贩直接把我们引到仓库,示意随便挑,这种热情直接的沟通方式,不就是中非友谊的缩影吗?”杜纪浩激动地说。

回国后,杜纪浩很少再向他人提及这段往事,直到去年听儿子说起他也接到援非任务,一幕幕往事又浮现眼前。“一定要去,那时候条件那么艰苦我们都能坚持,你也一定要坚决完成祖国交给你的任务!”在这位老人看来,一家两代人都接到援非任务,这份使命和职责太难得。

去年,杜红升带着父亲的心愿,来到新建成的坦赞铁路纪念园,他看着那段光辉历史,不禁潸然泪下。“作为第二代援非人,我将认真履行援外医疗队的光荣职责,展示中国医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为非洲人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杜红升坚定地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王博东 通讯员 王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