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鼎门城楼上登高北望,天街中轴线恢宏大气,青葱绿植点缀其间,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轴线格局清晰再现。
市民在天街散步(资料图片)在定鼎门城楼上登高北望,天街中轴线恢宏大气,青葱绿植点缀其间,隋唐洛阳城的城市轴线格局清晰再现。若您定睛细看,还能在斗转星移的氤氲时光中看到些许古人的浪漫。
据记载,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在此之前,他率群臣“登邙山,观伊阙”,而宇文恺奉他之命设计的洛阳城,正是“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这也就意味着,伊阙和邙山分立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南北两端。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宇文恺引洛水贯都,将洛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洛水穿城而过,隔开了宫城、皇城和南岸的里坊区,一条中轴线将它们再度连接。
(资料图)
在这条历史轴线上,排列着7座“天字号”建筑,自南向北,分别是天阙(伊阙)、天街、天津桥、天枢、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和天堂。
天街则是隋唐洛阳城的中轴大街。
回首望,天街是一段繁华。在《大业杂记》中,唐人杜宝记载了隋时的天街景象,称其“阔一百步。道傍植樱桃、石榴两行。自端门至建国门,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为御道。通泉流渠,映带其间”。
“阔一百步”,宽度约合今147米,在古代的道路中,这算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资治通鉴》中记载,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隋炀帝为招待四夷酋长等,“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就是在天街上,狂欢持续了一个月。
在古诗词中,天街的“出镜率”也极高。如裴夷直在《和周侍御洛城雪》中说:“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和凝在《宫词百首》中说:“天街香满瑞云生,红伞凝空景日明。”可见洛阳城天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位。
观当下,天街是一种承载。据了解,目前考古已探明天街最宽处140余米,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宽的古代都城道路,是都城中最开阔的地方。
2022年,天街遗址保护展示贯通提升项目启动,该项目占地约863.56亩,主要由御道、园路、水渠、坊门、坊墙构成,总投资约4.28亿元。对外郭城定鼎门至洛河以南段的天街御道(长3200米,宽34米)采用青石板铺装,御道两侧结合遗址保护展示,实施景观、水渠、坊门、坊墙等工程,建成后将完整展示隋唐洛阳城核心中轴线,恢复盛唐天街的中轴气象,延续历史脉络,重现天街宏伟格局。
如今的天街,依然是洛阳文化活动的聚集地。在位于隋唐洛阳城天街遗址的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里,孩子们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欢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天街定鼎门段明教坊区域的天街·洛阳青年理想生活节上,年轻人通过茶饮、文创、手作、户外运动等主题活动感受生活活力,青春事、潮流事,事事舒心。
瞻未来,天街是一幅蓝图。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隋唐洛阳城因水布局,洛水穿城而过,城内人工渠纵横交错,起到排水作用。天街两侧的排水渠担负着天街和里坊的排水任务。为了再现“通泉流渠,映带其间”的景象,工程对天街两侧的排水渠景观也进行了精心设计,池底铺设0.5米厚的防渗层,池底与驳岸采用生态设计,形成绿色生态湿地。蓄水后,工人将在渠内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景色宜人的滨水绿带。
在不破坏天街格局与整体氛围的前提下,天街还会布置少量以隋唐洛阳城出土文物为主题的小体量雕塑,如胡俑、瓦当、唐三彩、丝路驼队等,以里坊墙面为载体,运用全息投影的展示方式再现天街恢宏的气势。(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王若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