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驾车沿开元大道一路向东,跨过伊河向东南方再行驶约15公里,就是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暮春时节,遗址四周树木郁郁葱葱、麦田生机勃勃,微风送来阵阵草木清香。不远处的探方内,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该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咸秋和同事们正埋头忙碌。

驾车沿开元大道一路向东,跨过伊河向东南方再行驶约15公里,就是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暮春时节,遗址四周树木郁郁葱葱、麦田生机勃勃,微风送来阵阵草木清香。不远处的探方内,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该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咸秋和同事们正埋头忙碌。

“从2017年到2023年,白草坡东汉陵园发掘总面积9300平方米,先后揭露内陵园北门址、内陵园东门址、‘园寺吏舍’局部、‘石殿’东南角和‘钟虡’等重要遗迹,目前关于东汉陵园整体布局的认识已经基本清晰。”前不久刚刚捧回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王咸秋,已扎根洛阳考古一线20年,谈及自己的工作时,他说很享受这种叩问大地、寻找答案的过程。

作为一名80后青年考古人,王咸秋自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洛阳,开启了“一把手铲释地书”的历程。“工作前几年,我被安排参与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工作。”王咸秋说,刚刚走出校门的他,对邙山陵墓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偶尔也会觉得工作枯燥单调。然而,在日复一日的勘测、调查中,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逐渐心生敬畏,遂下定决心“择一事,终一生”。

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2004年以前,从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王咸秋和同事们,用脚步丈量了附近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跑遍了邙山地区360多个自然村。调查工作持续了四年,留下大批珍贵的调查资料,基本上摸清了邙山陵墓群的大致情况和各时期帝王陵墓的排列规律,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2年,丝绸之路申遗进入关键时期,我市加紧推进其在洛阳的重要遗产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的考古工作,重担落在了王咸秋肩上。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在孩子尚未满月的情况下进驻工地,一干就是一年零四个月。从炎炎夏日到数九隆冬,他坚持吃住在考古现场。2013年夏,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即将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彼时,他的妻子因病需要手术,时间紧、任务重,王咸秋在妻子手术后两天就返回工作岗位。在随后的现场验收中,王咸秋担任现场讲解,赢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好评,验收任务顺利完成。

从参加工作至今,王咸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考古工地度过,脚下的土地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参与的河南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陵墓群、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等项目,分别获得2007年度、2013年度、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要知道,这可是全国考古领域的最高奖项,我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每年的项目评选堪称“神仙打架”。

“文物是不会说话的,需要考古学者去阐释,替它说话,把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提炼出来、表达出来。”王咸秋说,通过发掘获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支撑他坚守田野考古的重要原因,“我好像没有白白度过这20年,一旦揭示出个规律,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河洛工匠”“洛阳市第八批学术技术带头人”……手握多项荣誉,王咸秋没有丝毫懈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世人打开一条条“穿越千年”的通道,也期待更多人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遗产保护的成果。(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