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香港西路南侧的太平角公园植被茂密、环境清幽,周边八大关风景区洋房林立、景色宜人,街区的历史风韵让人沉醉其中。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行动中,公园旁一处历史建筑迎来新生,升级成春峰里·青岛数智都市产业园。从5500平方米的闲置楼宇进阶为数智新经济产业特色园区,春峰里产业园的华丽蜕变是市南区聚力打造城市硅巷的生动写照,也是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积极探索。

打破传统,统筹布局硅巷载体网络

“硅巷”指利用中心城区现有资源,通过写字楼、旧厂房、棚户区改造释放出来的空间,嵌入大街小巷容纳创新创业者,打造无边界园区。随着城市的扩张,如何盘活老旧楼宇、厂房等低效载体,成为绕不开的课题。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市南区,立足打造活力经济先行区功能定位,深度融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大硅巷建设顶层设计,促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


【资料图】

科技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在国内先进城市已有成熟的做法可借鉴。为此,市南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调研杭州未来科技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两个产业园区及南京市秦淮硅巷、百家湖硅巷两处城市硅巷,就顶层设计、产业集聚、生态构建、空间改造等方面进行考察,结合市南实际,创新硅巷建设模式,联合专家学者、智库机构开展专项研究,谋划市南区硅巷建设布局。

“区别于传统围合式科技园区,我们打造的是‘点—线—面’聚合的开放式科创空间。”据市南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解胜光介绍,市南区以青岛软件园为核心,辐射到延安三路的华通中联云芯+云智产业园、香港中路沿线春峰里青岛数智都市产业园等载体,建成总占地面积183亩的现代都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园,该园区已获得现代都市数字经济产业园认定,成为青岛市首批4家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之一。

坚持企业主体,夯实硅巷发展基础

市南区坚持企业主导与多主体合作,拓展城市硅巷在创服机构、创投风投等方面的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城市硅巷企业培育作用。自2022年开建以来,春峰里·青岛数智都市产业园已招引签约落户32家数智新经济领军企业。其中,第一总部类项目15家、亿元项目3家、未来4年可上市的企业3家。

硅巷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物理载体,还包括配套政策、服务等。2022年,市南区出台《市南区促进“双招双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20条》,持续丰富以“政策20条”为总纲的“1+N”政策体系,涉及产业政策109项,进一步扩大“免申即享”范围,严格落实“不见面刚性兑付”,创新实施奖励扶持政策“一口受理”模式,兑现金额从往年的1.9亿元、2.6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5.1亿元,累计惠及企业654次。今年年初,市南区再次率先推出《青岛市市南区2023年提振信心加快发展惠企服务15条》,以助力企业发展为核心,帮助企业强信心、增后劲。

“我们产业园是国有企业老旧厂区改造,因为产权复杂,存在园区给入驻企业提供注册登记材料多、时间长的情况,严重影响园区企业入驻率。”在近日召开的“面对面听企说”——“集中办公楼宇产权备案”专项座谈交流会上,华通中联产业园运营总监栾吉光提出了困难。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四级调研员马骏认真听取企业意见,并重点就探索建立商事主体住所“预备案”制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我们正在建立住所登记‘预备案’机制,全面梳理区内重点经营场所、产业孵化园区、历史遗留房产、地址负面清单,统一地址材料提供标准,通过数据赋能、信息互通,实现产权证明预备案一次,后续入驻企业开办免提交N次,进一步促进注册登记便利化,审批服务便民化。”

市南区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企业办事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集成服务,将企业涉及的开办、准营、退出事项进行一站式系统集成,为企业减负赋能。

建设高端平台,持续赋能城市硅巷发展

市南区高端创新平台多,充分发挥高端平台在成果转化、创业孵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对于探索高端平台赋能城市硅巷发展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位于青岛软件园的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发挥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多边组织平台作用,引进俄罗斯国家博物馆(中国青岛)虚拟分馆,与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共建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哈萨克斯坦分中心,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等10 余家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中心”已在英国伦敦、俄罗斯莫斯科等城市建立协同中心,储备行业专家1000余名、成熟产业项目4000余项,推动透明质酸钠海参活性肽液态饮等80余个项目落地青岛。

聚焦海洋创新资源集聚和科技服务优势,市南区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切入点,建成全省首个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孵化加速+高层次人才集聚”为特色的海洋科技孵化器,通过资本、商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为海洋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全面赋能,引进企业(项目)32 家,入驻率达 90%。

依托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强大的头部企业资源优势,设立20亿定增基金重点支持上市公司定增和可转债项目,以基金引导企业落地,形成“产业—资本—园区”良性循环。同时持续发挥华夏基石产业链接优势,集聚产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协助政府研究、规划产业集群打造方案,整合、集聚核心要素企业资源,加速构建产业新生态。

市南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解胜光介绍,下一步市南区将继续围绕延安三路、香港中路、徐州路—南京路等产业载体集聚地打造创新创业街区示范,以新动能培育再造发展新优势,通过高端平台、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导入,强化主导产业发展,为区域转型注入活力“强心剂”,推进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文化传承、消费升级充分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吕晓菲 来源:市南区融媒体中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