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围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想办法、拓思路、谋进取,瞄准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打好金融“组合拳”,在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建立农政银担联系长效机制等方面重点发力,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金融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一、问题导向,破解农村金融服务老难题
强联合,破难题。揭牌成立全省首家金融支农联盟,联盟由7家驻滨银行、7家保险机构、1家担保机构、畜牧协会、滨州产融中心、19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紧扣金融支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抓金融支农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扎实开展金融支农理论、政策、实践和发展趋势研究,在推进乡村振兴与金融深度融合、破解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突出问题上迈出创新性一步。强机制,准推送。为破解信贷政策措施不能及时有效推送到经营主体等问题,积极建立精准的政策推送机制、高效的供需对接机制和规范的发展引导机制,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分产业、分主体精准推送政策,悉心指导服务。强平台,锚重点。针对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制于金融机构严格的审核条件、无法享受信贷支持或优惠政策等问题,加快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信用互认的金融支农平台,加强对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提升了滨州金融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水平。
二、多点突破,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
延触角,实现普惠金融“村村通”。完善“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站”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全市农商银行在各营业网点布放智慧柜员机、ATM取款机684台,在农村布放农金通设备1021台,线上建设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智慧银行替代率达到98%,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打造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强服务,整村授信“送资金”。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以整村授信为抓手,发现和增进农户的信用价值,常态化开展“扫街”进村入户金融服务。对于“整村授信”村庄的村民给予一次性预授信,享受随借随还、随用随贷的便利,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可获得性。截至2021年末,全市农商银行共开展“整村授信”村庄3600个,授信户数达13.5万户、金额105亿元。谋创新,金融辅导“进乡村”。打造市县两级金融辅导体系,成立118支金融辅导队和37支乡村振兴辅导队,在此基础上创新开展“金融辅导进乡村”工作,基本实现全市乡村金融宣传全覆盖,在全省金融辅导工作考核中列第一名,获省级通报表扬。2021年全市共选派112名金融辅导服务专员进驻100个重点村庄,累计授信8220户,授信金额16.54亿元,为329家涉农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32.47亿元。
三、链式推进,筑牢农村金融服务长机制
部门联动,高效对接。多部门协同发力,定期组织银农对接活动,拓宽横向服务链,先后召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对接暨产品推介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县区行暨农金担对接产品推介会7场次,逐步建立起“农政银担”联系的长效机制。成立滨州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服务联络处,并在各县市区设立服务联络站,为银企政策对接和信息沟通牵线搭桥。平台发力,深挖需求。实现乡村振兴县区行暨农金担对接产品推介会纵向服务县市区全覆盖,各银行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对特色涉农产品进行了重点推介,共326家涉农组织参加活动,其中25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滨州市产融综合服务中心线上平台进行注册,挖掘融资需求9.69亿元。担保赋能,撬动资金。发挥省农担滨州中心的担保撬动作用,推动农政银担外围融合,形成闭环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529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鲁担惠农贷”29.65亿元,比2020年增长131.64%。(滨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