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的第五场直播举行。
昨日下午,由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掌上洛阳”客户端联合主办的“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云上龙门”系列直播活动的第五场直播举行。在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李晓霞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擂鼓台这座一代女皇的“心灵港湾”,揭秘石窟寺考古到底在挖掘啥?
站在龙门南端、连接东西两山的漫水桥上,龙门秀美的风景尽收眼底——东西两座青山对峙,其中伊水缓缓北流,宛如一座天然门阙屹立于此,擂鼓台位于东山南端的半山腰处,地势平坦开阔,站在擂鼓台向西眺望,右前方是大卢舍那像龛,正前方是大奉先寺遗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擂鼓台的建造与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关。”李晓霞说,武周时期,古印度高僧地婆诃罗葬在擂鼓台南的香山南端,后因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敕建了香山寺,从而拉开了龙门东山开窟造像的序幕。擂鼓台洞窟及建筑,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传说武则天在这里设立擂鼓祠故称擂鼓台。其有北、中、南三个大型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典籍记载香山寺内有“石像七龛”,有学者推断擂鼓台三洞即为其中三龛。因其洞窟形制、造像布局和题材内容的特殊,三洞长期以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擂鼓台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是在中国考古界泰斗宿白先生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进行的。”李晓霞介绍,2004年,宿白先生组建讲师队伍赴龙门石窟研究院举办“石窟考古报告培训班”。2005年3月,擂鼓台考古报告编写工作正式开展,发掘面积超过600平方米。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龙门石窟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窟前遗址考古发掘。”李晓霞说,此次发掘清理出了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石砌踏道、窟前道路、宋代题刻等重要遗迹和石刻造像、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遗物,这些历史遗存对研究擂鼓台三洞的原始外貌、开凿顺序等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龙门石窟研究院在擂鼓台遗址上建立了展陈中心,对发现的建筑遗迹以及出土的文物进行原址保护性展示,让游客能够亲临考古现场,感受文物魅力。
李晓霞说,在擂鼓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碑刻有“武周新字”,还有“紫宸”等字(因紫宸殿为天子所居,故以此借指帝王或帝位)。这些文字进一步明确了武则天与擂鼓台石窟寺院之间的密切关系。
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伍仟佛龛”,李晓霞说,佛籍中所涉唐代一万五千佛事,均与礼忏(礼拜与忏悔的简称)活动相联系。以擂鼓台中洞为主体的石窟寺院,正是在武则天长期以来对其某些行为进行忏悔的背景下开凿的,揭示了武则天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下有一颗柔软的心。通过开凿擂鼓台三窟等窟龛,以获得短暂的宁静和休憩。“因此,这里可以称作一代女皇的‘心灵港湾’。”李晓霞说。
明日,“观盛唐,来洛阳,看龙门石窟”系列直播活动的第六场直播,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列展示中心研究人员高丹一起走进宾阳南洞,敬请关注。(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梁笑宇 文/图)